软文代写 + 软文发布 + 短视频营销

    视频号是未来(视频号培训)

    来源: 亨享营发布时间:2021-01-21 11:53:58
    视频号是未来
    可能大概在2017年的时候,当时我跟公众平台团队聊到,我们现在公众号只适合写长文章,写长文章的人是少数,大部分人写不了长文章,我们应该在朋友圈下面多一个东西,当时想做非朋友圈,发一些短文和照片,视频,和朋友圈是对称的。 

    有一次我和Pony(马化腾)吃饭时候聊到这个点,他非常认同,后来不了了之,可能因为这是一个太大的工程,整个帐号体系都不一样,虽然时间推移产生了很多变化,我们当时想非朋友圈是一个文字、照片为主,大家慢慢发现视频化表达变得越来越普及,变成很多普通人的一种习惯。 

    我们看几组数据可以看得出来,在微信里面最近五年,每天发视频的数量上升了33倍,朋友圈里面视频发表数量上升了10倍,所以当我们在考虑这种短内容的时候,以文字还是视频化内容来做,视频化的表达可能是下一个十年内容领域的一个主体。 

    虽然我们不清楚到底是文字还是视频才代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但是如果从个人表达或者消费程度角度来说,时代正在往视频化表达的方向去发展,所以2019年我们组建了一个特别小的团队,一二十个人,我们开始开发“视频号”这样一个产品,当时你可以理解,给它的定位是一个视频化的微博。 

    大家可以看到视频号长得特别像微博,很多人说视频号是我们公司战略重点,其实并不是这样子。我们公司短视频战略重点还是在微视,我们确实也没有问公司要什么资源,甚至没有开一个会立个项说我们这是重大项目,并不是这样子,我们自己找一波人就开始做了。 

    在座很多人特别理解,这是微信团队自己的一种风格,做一个新东西最好是一个小团队悄悄做,而不是大张旗鼓变成一个大项目,我们给自己目标,我们要做一定要做成它,所以这种压力是来自内在的,而不是任务式。 

    当时发布以后很多媒体都不太看好,我们自己就说,其实我们早就总结出来了,微信做的东西如果一开始外面都不看好,就说明这个东西还有戏,如果都很看好可能会很麻烦。所以,它的起源很简单,说回到视频号到底是一个什么样东西? 

    给一个简单的定义,是人人都可以创作的短内容平台,它是一个公开领域的内容平台。我们遇到第一个问题,关于它的ID问题,身份的问题,我不知道大家想过没有,微信很大的价值在于它的身份或者说它的ID价值,有了这个身份我们可以做很多事情,比如说微信支付,因为我们来做支付那是最方便的,所有支付都是和身份相关联,你们现在拿一个身份证直接去取钱是一样的,ID是基于社交和通信领域,是私密的并不是公开领域的。 

    然而你用微信身份在视频号后面评论一个文章,别的人没法与你联系和互动,他访问不到你,因为那是一个私密的ID,我们做视频号首先要放进一个新的身份,它其实会有挑战,这个其实是微信里面一直非常缺失的一块,因为我们有一个公开身份,以前是公众号的ID,这个ID不代表每个普通人都可以有的一个ID,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在内部有一次分享也说到,视频号的意义,视频还是其次,更重要意义是有一个号在这里,通过这个号每个人都有了一个可以公开发声的身份,将来他发声的内容可能是视频,也有可能是直播的一些东西,账号的意义在这里会更大一些。 

    这是为什么大家可以看到我们直播进行得特别快,不管怎么样做都会发现我们没法突破这个身份,所以我们做了直播也只是一种私密领域的直播,一直到拥有视频号这个ID之后,直播变成一种公开领域的事情。 我还记得当时我们在刚开始做这个ID时候,内部还有一个方案,每个人进到视频号必须创一个新的ID,这样才能用来评论内容,单一ID互动,就不会产生后来我们遇到两个ID的冲突问题,后来我们幸好没有选择这条路径,这样社交就走不通了。社交是以微信身份这样的ID进行的,大家看到微信十年积累的产品,包括视频号到现在都是选择,迭代带来的结果。 

    刚才说到ID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作用,不是针对个人,而是针对机构。这里面有很多人很有资历,大家知道PC时代最大的一个ID,机构ID是所谓的官方网站,每一个公司机构都会建立自己的网站注册一个域名,域名是它最重要的ID。 但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建立一个网站已经没有意义了,如果大家看一下微信的平台性发展线索,可以看到微信始终在想着,我们怎么样去帮助这些机构建立官网,我们最早做公众号的时候,公众号就是每一个机构的官网了,做小程序时候我们又说小程序是你的官网,可以把服务放在里面。我们做视频号的时候,我们又说视频号才是你真正的官网,这也是合理的,因为官网也是需要进化的。 

    这个角度大家去理解视频号,它会承担一个机构很多的服务性内容,而且它并不局限于这些内容,大家可以想象将来视频号下面可以挂很多东西,这个机构小程序,公众号,甚至你的一些会员服务,优惠券等等。 

    因为从一个机构ID的角度来说确实视频号反而是最适合的一种载体,我们在内部希望将来在机场或者哪里看到每一个广告牌下面,都有一个公众号的二维码,公众号已经变成一个机构ID了,我们做小程序时候希望每个广告牌下面都有广告主小程序的二维码,现在我们反而是希望我们在每一个广告下面,最后连接到的是它的视频号的二维码。 

    所以,我们在第一个版本里面只是搭建了这样一个简单的ID体系,它跟公众号特别像,但是比公众号门槛低很多,确实普通用户几秒钟时间就能创建一个自己视频号的ID。内容表现上也特别简单,里面混合了关注、朋友匿名点赞内容、系统推荐内容在里面,放出来以后因为是灰度,开始放的量不大,有一帮的用户都还是我们公司的同事,后来逐渐放出来一些量,也非常差,吸引不到特别好的创作者进来,我们在里面做推荐,这一个信息内容推荐质量也就非常一般,所以我们要改进推荐算法,后来组建了推荐算法的团队,每个团队十几个工程师,我们希望通过这三个团队的不同方法,去找到推荐的最优方式。 

    外界有一些误解,我们在技术这里不是特别强,其实我们在算法领域沉淀还是很深的,我们有搜一搜这个团队,几百个搜索功能在里面,我们自己有团队做语音识别,机器翻译,应该都是国内的第一流水准,就像很多人说微信里面的语音识别是不是用第三方服务,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种疑问,都是我们自己内部团队研发出来的,目前语音识别,在微信里面翻译语音条数每天有5亿条以上。 

    我们还是当时用了一个举措,进入到视频号的小团队组成一个很闭环的小团队运作,推荐团队工作得很辛苦很努力,但是我们头几个月滚动效果很差,原因这是一个死循环,你的内容不好那就没有浏览量,没有浏览量就继续没有好的内容,所以推荐也没法推出更好的内容出来。 

    一直到(5月份)特别大的改版,让我们重新看到了希望,我们发现当时有一点为什么走不通。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当时在不太全面的内容里面,基于机器推荐走不下去了,比如说我们自己更愿意看哪些内容是朋友赞过的内容,还是机器推荐出来,可以很明显感受得到,朋友赞出来的内容当时还是匿名形式,我们后台可以知道是哪个朋友,和推荐出来对比看,其实朋友点赞的会更好看一点。 

    当时我们差点放弃了不要继续做算法推荐,确实就像我们平常所看的一些书或者别的一些东西,大部分人是因为周围有人推荐,所以你才会去看,不是跑到网上一个书店自己去找书回来看。所以,这也是视频号最早通过社交推荐来做的一个理由。 

    我们经常每两天变更一个版本,一直到我们发布了两个星期之后,发布了一个基于朋友点赞的版本,发布以后看到数据上扬得非常好,用户留存非常高。所以6月份的时候,其实当时的用户量到了一个量级了,刚刚我们公关不允许我说这个数量,但这个也不重要。 

    我之所以说这一点,是因为对一个内容形态的产品而言,一定量级的用户和活跃度才意味着你走过了生死线,就是它的流量循环已经起来了,否则的话,你就一直要为它的生存去找到方法才行,所以特别有意思,这是典型的微信方式的产品方法。就是通过我们找到事情的撬动点,用产品规则的方法让整个事情流转起来。 

    最终,当我们有了这个用户基数以后,后面我们要做的就是布局一些相关的能力,包括直播。如果我们没有走过这个生死线,可能做越多功能都是白搭。所以,在这里社交推荐发挥了非常重要作用,当时的机器推荐占比特别少,视频的浏览量特别少,留存也特别低。但是并不是说机器推荐没有作用,机器推荐可能只是说,当你的内容比较丰富的时候它才能比较好发挥出作用。 

    这里插一个小故事,在6月份我们这个新版还在开发的时候,我就在黑板上写了一个猜测,我说在未来我们的视频号里面视频消耗流量,它的比例应该是什么样?我就说,我们现在视频号里面有三个关注点,朋友点赞和机器推荐,我说这里面内容消费比例应该是1:2:10的关系,平均一个人看10个关注的视频,20个朋友赞的视频和100个机器推荐的视频,为什么会是这样一个比例? 

    虽然我们那时机器推荐这一块还特别低,只是这样思考:我们把所有的内容分成两种,一种是你需要花脑力去理解的知识性内容,简单来说就是学习;另外一种是你不需要花脑力,可以很舒服去消费它,在你思维舒适区里面,简单来说这种内容是娱乐内容,大体上就这种内容。 

    朋友点赞的内容,其实是朋友强迫你一定要去接收一些新的信息,或者学习东西,未必是你特别感兴趣的,它属于学习类型。机器推荐的东西更多让你浏览很舒服,很放松,不需要电脑,偏向于娱乐内容。还有关注里面应该就是这两种内容都会有,我们就猜测为什么说这样一个比例?因为你关注的东西它大概是什么东西,对你来说没有新意,未必有更新的东西在里面,它对你没有吸引力,所以它的比例是1。朋友赞的东西看的很累,你不得不看,你不想错过热点,所以是,比关注大2倍。机器推荐符合人比较懒这样一个原则,大部分人会去消费比较舒适感的内容,所以它是10,这样一个猜测。 

    但是我们现在的数据并不是这样一个比例,我们现在是朋友赞的观看总量是机器推荐2倍还多,说明我们推测是错的吗?并不是这样,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这是总量,我叫我们团队跑了一个数据,关注的用户他们所产生的数据来看。因为有关注在我们里面还是比例挺少,带来的活跃用户,关注用户在这三个部分里面所消费的内容总量是多少,数据一看其实有点吃惊,因为活跃用户在里面产生的人均消耗的VV(Video View的缩写,指视频播放数)刚好是1:2:9这样一个关系,并不是说预测特别准确,而是说我们做东西的一个习惯,如果这样做,我们应该先推理出来这样一个结果,去验证这个数据,验证时候发现验证这个想法或者这个方向是对的。 

    所以,我们现在看总量推荐是整个朋友点赞的1/2,其实它是一个不太正常的,我估计为例这个比例还会变得越来越大,1:2:10,因为我们现在内容分布不够,我们机器推荐出来触达没有那么大。说得有点太产品了,我觉得在座很多人都会对这些具体新的产品形态挺感兴趣。微信尝试过各式各样的产品形态,其实在很多别的产品里面未必有这个机会去尝试。可能机器推荐带来的内容消费量会越来越大,很多人会想起我以前说过这个事,这是两回事情,确实我们不会关注用户时长,我们不会以用户时长作为一个导向去考量一个目标,或者作为一个KPI,我们更关注帮用户完成什么任务。 

    如果在推荐这里他消耗了很小时间,说明我们这里很多内容值得他去看,但是这个目标并不是我们为了消耗他更多时长,所以时长最终会是一结果而已。刚刚说到最关键的一个转化点,微信里社交推荐使得我们视频号能够立足下来,并且在下一步推动机器推荐的方法,可以让内容被更多人所接触到。 

    在此过程中会有很多问题,也挺有意思。举个例子,我们在中间遇到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是视频这回事情,我们每天都在说视频化,到底什么是视频? 

    说到视频,大家会想到一个视频文件就是一段视频,就像在朋友圈里面你要上传一个本地文件,视频文件,我们确实鼓励你这样上传,这样原创率会高一点。我想跟大家说的是,视频文件这种东西以后可能会消失,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大家以前用Windows,当你转到MAC系统以后就会遇到这样的问题,Windows管理器去哪里了?你用苹果手机也会说文件管理器去哪里了,为什么没有文件这回事情了,这些是不应该单独存在的东西,文件都应该归属于某一个APP去解释它才有意义,否则都是一些原始数据没有意义。 

    对视频也是这样子,我们现在所说视频大部分是指视频文件,发到朋友圈里的等等,但是原始数据它只是一个文件,没有办法关联到其他一些东西,它没有办法标注谁是创作者,没有办法直接看到观众的评论,没法知道哪些人看过了,我们群里转很多视频确实只是在转一些文件而已。 

    对视频号来说,视频应该是结构化的数据,结构化数据才能有所有刚才说这些东西,并且它就是应该存在云端,这样可以很容易就分享出去。我们在微信里面每次分享一个视频,还要传一个文件过去,又占流量,这样方式是不对的,它应该被淘汰掉。 

    这也会让我们反思,我们还在朋友圈鼓励用户上传视频,应该更新掉了,你的视频应该是结构化数据再上传到朋友圈,我们把视频号内容分享到朋友圈就遇到一个问题,它应该分享到朋友圈里面的是视频式样,一点就可以播放,还是应该是一个链接这样的式样? 

    这里关键的一个问题在于,是个网站,是个网页,还是它是一个视频文件,或者说是一个视频,我的答案是,我们云端化的结构化的视频才是视频,本地视频文件是一些裸数据应该被淘汰掉,视频就是应该过渡到云端化的一种视频格式。 

    大家现在在朋友圈里面看到很多人转的视频号的视频,和在朋友圈里面看起来其实没有什么区别,在这个地方的视频化,你可以理解为是结构化视频内容的载体,所以微信将来里面流通的视频内容应该越来越多会是视频号的视频这样一种形式存在,而不是视频文件的一种方式。 大家可以想象得到,这样的事情在以前公众号体系已经发生过一次了,公众号是文章的载体,因为文章存在的价值是被分享出去有人看到,如果没有公众号这样一个载体,我们只能传一些文件出去,其实是很费劲。 

    所以如果大家理解了公众号对文章的价值,大家都可以理解视频号对视频的价值,我觉得这两个是非常类似的。 

    视频号更多的意义在于,它是一个视频内容的载体,可能很多人对载体这个词理解不是特别深,载体还有什么含义?载体是承载这个内容,就说明我们不是做这个内容,我们也不会去生产内容,不会去买内容,我们并不关注具体的内容到底是什么,载体的意思是我们只做内容的承载和传递,做这些事情。所以,如果大家不是特别理解的话,再回忆一下公众号。 

    视频号里面还有长视频的问题, 人为区分出来的,我们最早定义它是1分钟的时候,有点类似于偏短内容,因为这样很容易去刷完它,自然很多人会说我就是有超过1分钟的视频,当时我们就面对一个问题,我们怎么样去融入这些比1分钟更长的视频内容。 

    我们最早会有一个做法,我们把长视频定义为专门一种数据类型,和短视频不一样,看长视频专门到长视频那里去看,我们不应该做这样一种区分,他们消费的场景不太一样,我在刷信息流的时候希望刷短视频,别的地方我可能希望看长视频,应该是同一个东西。 

    但我们把这个问题的答案,归结为不存在长短视频区分,只存在短视频是指1分钟以内,如果是长视频就定义为头1分钟是整个视频封面。因此你头1分钟也可以拿出来分享,拿到流里面去刷,别人如果看完你的封面1分钟,觉得很好看就会继续看下去,如果不好看代表你这个封面没有吸引力。 

    到后面我们就把视频号里面可以挂长视频这个能力入口取消掉,没有长视频专门去区分它。长视频还有一个含义就是,我们知道数据内容把它沉淀下来,它都变得非常有意义,有价值,我们希望从现在就开始沉淀这样一些视频化的内容,以至于微信就像一个视频图书馆一样,它随着时间推移可以沉淀越来越多的视频内容,这些视频内容是一种巨大的知识库,我们希望有一天这个知识库通过搜索推荐的方式可以被挖掘,长视频是对未来数据的积累。 

    刚刚说了这么多,好像跟每个个人没有什么关系。在座发视频比较活跃一点,更多的人不那么日常去发视频号,我们的目标确实是人人都能够很容易通过视频化的方式去公开表达内容。 

    我们也知道让一个普通人去发表内容是非常困难的一个事情,虽然说我们现在还没有做到让很多普通人去发表内容,我们做了一个小举措,这个小举措比我们预想的结果好很多,把视频号放在名片里面,结果好很多的是,比我们预料更多的一些用户把自己的视频号内容关联过去了,这个数据我想说,公关又不让我说,所以我又不能说了。 

    这是一个特别好的趋势,说明很多人其实愿意通过视频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有时候大家觉得微信做东西特别保守,但是并不是保守,确实很多东西是不对或者不应该做的。 举个例子,我们可以把视频号内容挂在名片上面,我们以前为什么不做这样一个类似展示自己的内容呢?其实我们内部讨论过很多次,说我们要不要在名片底下,很多人朋友圈设置了三天可见,越来越多了,可能有两亿以上了。 

    我们打开朋友圈看不到东西,为什么不给他们提供照片精选展示的功能,我们不愿意做这个功能,一旦我们做了,你把历史上最好的照片放在那里,就不去修改它了,这个数据不是活的,对看的人来说就会觉得还是死的数据,没有什么意思。 

    这次我们愿意这样做,如果你关联到视频号的内容,它就是活的,因为你会不停更新你的视频号内容,而不是我选历史上最好的照片做精美装饰永远不变了。 

    所以对视频号来说,虽然我们还没有做到,但是我们目标还是希望它变成普通人都在用的一个产品,并不希望它仅仅是一些大V、网红在这里表现的地方。很多人也会关注到视频号正在变得全屏化,大家可以看到我们在关注和推荐里面已经变成全屏了,好友的赞这里也会做灰度的实验,我稍微说得专业一点点,是一个什么概念?其实是关于信息列表的展现形式这样一个概念。 

    信息列表就是有很多项内容,你怎么样把它展现出来。常见我们看到会有一些所谓的瀑布流、信息流,还有全屏这样的东西,它们的区别就是一屏里面放多少条内容是合适的,到全屏底下就是一页里面只放一条内容了。在这个过程里面,经历了各式各样的探索,非要总结出一个规律,就是一屏里面内容条数是跟一页里面用户感兴趣的命中率呈反比,如果这10条里面你感兴趣的越多,这一页里面可以放越少条数;如果每个内容你都是感兴趣的,就把它全屏化了,内容条数和命中率呈反比,10个里面选一个你要有选,我们要放10个让你去选,是这个意思。 

    拿朋友圈举个例子,对于朋友圈来说,如果我们现在把它改成每条是全屏,朋友圈就死掉了,因为朋友圈命中率你感兴趣的比率不是特别高,你天天刷朋友圈会很快,并不会每条都会很认真看,一屏里面放大量的多条内容,因为它的命中率不够高,可能随着你好友更多,命中率还会变低,大家会说为什么我们不提高朋友圈的命中率。 

    提高的方法,我们就要去分析内容,把你感兴趣的内容放在前面,大家看朋友圈内容不是看内容好不好,而是看我跟这个朋友熟不熟来选择,你关注不关注这个朋友,跟他熟不熟,目前机器系统是做不到的,所以朋友圈不会比较显著提高每一条内容的尺寸,哪怕你朋友圈发个视频希望全屏我们也不会这样去做。 

    关注也是这样子,你关注的东西越多,命中率就越低了,因为并不是所有人都会感兴趣,当时我们公众号改版时抱怨的人特别多,背后原因当我们原来把文件夹式入口变成了摘要展开方式时候,一屏里面条数就变少了,如果相同的命中率底下,把条数变少了,意味着你要提高命中率,如果没有做到这一点我们把每条变大了一些,其实就会有问题了。所以当时我们看到一个数据很有意思,在公众号改版里面关注量少的人,整个阅读量上升了,因为它的命中率还是很高的,他关注的特别少,关注多的阅读量下滑了,因为他选择的成本更大了。所以,后来我们在订阅号顶部加了新标号,我要看的东西我在就找到了,抵掉了需要每一条所占面积变大才能提高命中率,说得有点拗口大家不用太去理解它。 

    对于视频号,我们上半年的内容丰富度很不够,命中率很高,一屏里面显示多条内容,不只是一条,这样用户可以有一个选择余地,或者可以刷,不喜欢的跳过去。那个时候如果我们上全屏,下半年我们内容开始丰富了,这个时候命中率提高了,我们可以去做一些全屏的尝试,并且确实单个全屏显示肯定会比半屏显示好很多。 

    比较有意思的一个数据,我们对比数据会看到我们报关注灰度到屏之后,就发现关注这里人均时长就下降了,关注的时候很多人还是要去挑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而不是一个一个内容看过去,可以推导出来我们关注里面命中率还不够高,全屏带来了比较轻微的选择困难,最近公众号里面我们也做用户关注的内容排序,也是提高命中率。 

    全屏之后我们关注这个流里面,也会做机器推荐介入的内容排序,因为这样才有可能做到你关注的内容特别多,你选择困难命中率低的时候机器帮你最重要的先推给你看了。 

    所以,全屏是很大风险的一个事情,如果你的命中率比较低去做全屏并不是一个好事情,我们下一步也会对推荐这个流的内容,大家可以去想一下,按刚才说的命中率理论,它会带来用户更喜欢还是不喜欢?
    • 定制方案

      为您提供一对一解决方案
      立即预约
    • 售前咨询

      周一至周五9:00——17:30
      立即咨询
    • 联系方式

      18618117293

      全国7×24小时热线服务
    • 移动端推广

      为您提供全方位的移动推广方案
      查看详情
    免费咨询
    公司名称
    手机号码
    所在城市
      联系人
      先生 女士
      邮箱地址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等待期间需要获取更多信息,请联系我们。感谢您对亨享营产品及服务的支持。

      扫一扫,关注我们

      营销推广 微信推广 移动推广 软文发布 品牌设计 网站建设